经传多赢

专访田轩:构建一套动态平衡性的监管体制,引导市场寻找创新增长极

当前,中国经济正处于企稳回升的重要窗口,平台企业在吸纳就业、促进消费、推动金融创新等方面的作用日益凸显,为平台经济持续发展营造公平、透明、可预期的经济环境正成为宏观政策的重要发力点。

近月来,平台经济领域迎来多项积极信号。7月28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在部署下半年经济工作时明确,要推动平台经济规范健康持续发展,完成平台经济专项整改,对平台经济实施常态化监管,并首次提出要“集中推出一批‘绿灯’投资案例”; 8月1日,新反垄断法落地实施,新法在总则第一条中加入了“鼓励创新”;9月初,在国新办举办的国务院政策例行吹风会上,央行再次重申“依法合规加大对平台经济重点领域的金融支持,促进平台经济健康持续发展”。

随着平台经济领域公平竞争法律制度日益完善、平台“二选一”行为基本停止,平台治理思路出现了哪些转向?在未来,平台企业应如何合理利用资本手段,进行技术创新和业务拓展?第一财经近日就平台企业规范发展相关问题采访了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副院长、金融学讲席教授田轩。

田轩长期关注国内外互联网平台企业的发展问题以及互联网技术普及下的金融市场与创新,曾与团队在国际权威期刊上发表关于“政策确定性对企业创新影响”方面论文。田轩认为,聚焦长期并保持监管政策的确定性和连续性,可以帮助市场形成稳定的预期,这对于平台企业创新活力的释放至关重要。

在具体的制度设计上,田轩建议,对于平台经济,可以考虑构建一套动态平衡性的监管体制,即在创新性领域更充分地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尤其是关注对中小企业创新发展的支持,同时通过常态性全链条监管机制和金融等重点领域的风险约束,引导市场自身寻找创新增长极。

保持平台监管政策的确定性和连续性

第一财经:今年下半年,多个重要会议提及在平台经济领域“集中推出一批‘绿灯’投资案例”。从设“红灯”到亮“绿灯”,你认为这反映了资本治理在发展阶段和思路上出现了怎样的转变?随着中国经济稳步复苏,当前出台的一系列平台经济重点领域的金融等支持性政策是否具有长期性?

田轩:平台经济发展具有两面性。一方面,作为一种新的经济业态,它在稳增长、稳就业、促消费、赋能产业转型升级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另一方面,平台经济的无序扩张带来垄断和抑制公平竞争、侵害消费者权益、抑制创新等负面影响。为了充分保证平台经济的正面效用长期稳定地发挥,需要确立合理的监管。

“合理的监管”需要在“监管”与“发展”中寻求一个最佳平衡。当前,我国已经通过反垄断、反不正当竞争对资本的无序扩张做出很好的规范和整改,平台治理进入常态化阶段。下一步就是要在落实常态化监管机制的基础上,依法合规地通过金融手段扶持平台企业发展,以在更大程度上释放创新活力,促进经济发展。

今年7月底,中央政治局会议提出“集中推出一批‘绿灯’投资案例”,这不仅说明资本治理政策将更加积极,也是因为平台经济涉及领域众多,亟待通过“绿灯”投资案例来鼓励社会资本在重点领域发力。

“绿灯”投资案例应该覆盖服务国家长期发展战略的重点领域,如聚焦科技创新、绿色经济、数字经济等,进而促进产业升级、创新创业以及便民服务质量的提升。

“合理的监管”还需要在较长时间内,保持监管方向的确定性。我和合作者此前在国际学术期刊上发表过一篇题为《What Affects Innovation More: Policy or Policy Uncertainty?》(《什么更影响创新?政策还是政策的不明朗?》)的论文。该篇论文中,我们研究了43个国家的政策以及政策的不确定性对技术创新的影响,结果发现政策的不确定性(而不是政策本身)会导致企业创新活力的显著下降。

落实到企业创新活动上来,我们发现,无论是政策导向还是监管强度,企业都能够通过公司内部调整应对并适应外部环境,而监管政策的不确定性则会对企业长期投资决策产生干扰,企业只能暂缓长期投资决策或者只进行短期投资,待形成较为稳定的市场预期,再加大长期发展布局力度。所以,保持平台监管政策的确定性和连续性,可以帮助市场形成稳定的预期,助力平台企业投资布局,更好发挥其积极作用。

至于当前对于平台经济的支持性政策是否会退出,则需衡量两方面因素:其一,政策实施的领域是否与国家中长期发展战略和重点布局领域相契合;其二,不同部门监管的协同能否充分保证市场的合理公平竞争,能否让平台企业充分发挥在创新创业、引领增长等方面的积极作用。

总体而言,在较长经济周期中,要想平衡好平台经济的发展与监管关系,就要构建规范化的市场秩序。行政监管方面,既要在进口端设置好“红绿灯”,也要在出口端及时清理涉及不良竞争、风险较大的企业,同时在事中做好动态监管和及时纠偏工作。在此基础上,还应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引导行业企业释放自主创新活力。

平台企业跨国发展面临更大的监管压力

第一财经:近年来,中国平台经济的国际竞争层次和水平迅速提升。2021年,我国主要上市平台企业营业收入总体保持增长态势,部分头部平台企业保持50%以上高速增长。但2020年下半年以来,面对全球反垄断浪潮和国内对平台企业的强监管举措,一些平台企业的融资、经营合规压力有所增大。

随着中国对平台治理进入常态化阶段,全球治理的话语权不断增强,当前,对于跨国平台企业而言,其技术创新和规模性发展的国内国际环境如何?为进一步提升中国平台经济的整体国际竞争力,中国政府和企业各应如何作为?

田轩:8月底召开的全国市场监管工作电视电话会议明确“加快出台支持平台企业健康发展的政策措施,着力构建以事前预防为重点的监管制度体系,尽快完善早发现早纠正的梯次监管工具”。

“梯次监管”的题中之义就是要做好全方位、全流程、分层级的监管模式,在事前、事中、事后形成全面协调、联动的动态监管体系,及时扫清风险因素。“梯次监管”这一常态化监管的新概念提出,意味着下一步中国要努力为平台经济的发展建立一个长期稳定、健康可持续的新生态。

对于平台企业而言,“以事前指导”为重点的梯级监管,就是要在进口端建立一个“防火墙”,尽早发现风险点,尤其是在涉及国计民生的重点领域,更要严格把关,保障平台企业健康发展环境。在此基础上,我认为未来在政策层面还可以加大对中小企业创新发展的支持,引导市场寻找创新增长极。

如果是跨国平台企业,其创新发展还面临来自国际环境的诸多不确定性因素制约。一方面,对于掌握着大量数据资源和先进算法技术的跨国平台企业,在其形成一定市场规模时,往往也会面临商业瓶颈。此时,一些平台企业可能会利用资源优势,进行无限制的规模扩张,尽可能地占据市场垄断地位,而平台经济的这一垄断性特征已引来全球性的反垄断浪潮;另一方面,由于地缘冲突与国际关系的日益紧张局面,以互联网为载体的发展模式越发受到各国监管关注,平台企业跨国发展面临更大的监管压力。

目前,中国已经与国际市场积极建立了常态化跨境监管机制,并积极地进行对外开放,畅通更广阔的海外融资通道。

在寻求政策环境确定性的同时,我认为大型平台企业有一个相对明智的发展路径——聚焦下一阶段的技术创新,投入资本进入硬短板领域,进行技术创新,并将其延伸到更多应用领域,深化产业融合,开拓新的商业模式。在涉及“卡脖子”的硬创新领域,具备足够的资金、人员、渠道等资源优势的大型平台企业将会发挥显著的引领作用。

股票代码 股票名称 诊股
    • 科大讯飞
      诊断评分: -
      短期内注意主力资金出逃,建议低仓少操作。
    • 海尔智家
      诊断评分: 95.00
      短线操作机会,注意快进快出。
    • 中国中免
      诊断评分: 97.33
      短期内注意主力资金出逃,建议低仓少操作。
    • 山东黄金
      诊断评分: 93.33
      短线操作机会,注意快进快出。
    • 恒瑞医药
      诊断评分: 90.00
      短线操作机会,注意快进快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