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传多赢

官媒资讯
  • 家房地产公司上半年净利润亏损超10亿元,分别是万科A、华夏幸福、*ST金科、金地集团、金融街、首开股份、华侨城A。泽平宏观表示,地产行业表现不佳,主要受限于三大因素:一是金融机构对涉房类信贷仍持偏谨慎态度,各类房企合理融资需求落地难。二是需求端疲弱,房地产处于周期筑底阶段,资产价格预期下降,叠加居民收入预期下行。三是部分城市房地产项目纾困进度较慢,拖累信心恢复。对于房地产未来一段时间的走势,多家机构仍持谨慎态度。国信证券认为,从基本面端看,当前统计局数据及高频地产销售数据基本已经证伪了复苏的判断,且最应当关注的价格指标,特别是二手房价,尚未看到真实企稳。当前处于政策真空期,如无超预期政策出台,市场将继续磨底。财信证券表示,近段时间各地房地产政策持续发力,叠加“金九”旺季将至,上周(8月19日—8月25日)商品房市场销售逆转了此前连续两周走弱的格局。总体而言,房地产市场已处于底部区间,但考虑到目前商品房销售的绝对量仍处于历史低位,市场企稳还需等待宏观经济的进一步复苏以及政策效应的持续释放。
    发布时间:2024-08-31 文章来源:数据宝
  • 近些年启动或完成重整的*ST华联、*ST金科、宏达股份等案例中,都有地方国资的身影,部分国资还会在重整计划顺利执行后晋位控股股东。主流观点认为,这与肇始于2018年前后的国资纾困大潮同向而行。 杨勇认为,背后考量因素同样有投资回报率的牵引。“对于地方国资而言,通过破产重整拿下上市公司控制权,成本更低、收益更大。除了增加当地上市公司数量、推进产业协同以外,对破产重整项目的投资,也是一种收益更高的定增。两者均是低价入股,而重整投资人入股价的折扣空间往往更大。” 北京国咨律师事务所首席专家曹保印认为,两类投资人的活跃,是多方力量博弈和再平衡的结果。“以地方国资为例,一方面这些主体有钱、敢投;另一方面,重整企业也愿意与国资合作,以便在招投标等业务推进中获得某种优势和信用背书;此外,法院和地方政府也都愿意国资介入,这会降低重整难度,提高重整效率。” 曹保印提醒,在这个过程中,应该避免出现国资“吃”民资行为,也应该警惕民企挂靠等“异化”的情况发生。 招商引资“新工具” 杨勇在投资过程中接触到不少地方政府人士。他介绍,对于有价值的公司,政府部门愿意分拨更多资源介入重整流程,比如可能会带着公司去和证券和金融监管部门沟通,还可能成立“专班”推动重整。“这在南方和部分中西部地区表现尤为明显。有些公司可能与‘触发退市’赛跑,当地政府出面可以大幅提高重整效率与节奏。” 湖北省内媒体曾推出一组系列报道,囊括了包括华昌达等在内的多家公司破产重整、涅槃重生的故事。报道刊出后,“破产也是生产力”的观点在不良资产圈风靡一时。 华昌达曾是十堰市老牌汽车工业名片,打破了当地上市公司“零纪录”,后来因为债务纠纷和资金侵占等问题出现债务和信誉危机。
    发布时间:2024-08-28 文章来源:电子报
  • 目前股价最低的*ST金科报收1.13元,2元以下ST股有46只。 ST股近来连续走强最大原因可能是超跌反弹,即使大幅反弹后,在交易的A股中,今年以来跌幅前10只个股中有8只为ST股,其中ST百利暴跌80.65%居跌幅榜首位,*ST人乐、*ST龙津、ST元成年内也均跌超80%紧随其后。 整体来看,ST板块指数年内下跌36.17%,在交易的121只ST股下跌中位数约为45%,均远远超出其他行业板块指数的下跌幅度。 而经过大幅下挫后,ST股的市值大幅缩水,总市值中位数仅约15亿元,而且大量筹码都被套在高位,盘面更轻,这也使得只要少量资金就能令其连续反弹。 此外,为避免股价低于面值退市,ST公司纷纷推出回购、增持、重组等利好救市。如近期暴涨的*ST景峰,周二晚间公告,截至2024年8月15日,共有4家投资人(联合体按1家计算)提交报名材料。截至2024年8月25日,共有1家投资人(联合体按1家计算)缴纳尽调保证金。 经临时管理人与意向投资人商业谈判,最终确定以石药控股作为牵头投资人的联合体为中选重整投资人。后续,公司将根据预重整工作进展及时履行信息披露义务。 ST新潮上周末也公告,公司第四大股东北京汇能海投拟以3.1元/股的价格,要约收购公司46%的股份(股份数量为31.28亿股)。要约收购价格较上周五收盘价1.84元溢价68.48%。本周ST新潮连续2日一字涨停。 汇能海投表示,是基于汇能集团发展战略以及对上市公司价值及其未来发展前景的认同,收购人拟通过本次要约收购进一步提升对上市公司的持股比例,增强上市公司股权结构稳定性,取得上市公司控制权。 *ST导航、ST智知、ST易事特、ST瑞德等近期则公布回购相关事项。
    发布时间:2024-08-28 文章来源:电子报
  • 在已发布2024年上半年业绩预告的A股上市房企中,出现亏损的房企高达47家,亏损额居前的有万科A、华夏幸福、金地集团、*ST金科、首开股份、金融街、华侨城A、中交地产、ST迪马、格力地产、北辰实业、中华企业、大悦城等各规模房企。 作为业内头部公司,万科也意外发生亏损,预计上半年亏损额约70亿元~90亿元,盈利额同比下降171%~191%,系上市30多年来首次出现中报亏损。亏损原因则包括:房地产开发项目结算规模和毛利率显著下降;对部分项目计提了减值;部分非主业财务投资出现亏损等。 已出险房企华夏幸福,预计上半年净亏损45亿元~50亿元,较去年同期12.67亿元的净亏损进一步扩大,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的净利润亏损范围在59亿元~64亿元之间。该公司称,虽然债务重组工作的持续推进,整体资金成本维持在较低水平,但债务存量金额仍然较大。 部分盈利选手能否持续? 房地产“赚钱难”的现状,实际上已持续了两年时间。 据克而瑞研报,房地产行业的利润增速2018年出现下行趋势,2021年出现负增长,2022年规模房企整体净利润首次出现净亏损,2023年行业利润规模延续负增长趋势,且继续表现为净亏损。 也即,从2022年开始,亏损已然是房企业绩的基本盘,2023年至今这一趋势仍在深化。 具体而言,2023年行业典型上市房企整体实现毛利润规模5436亿元,净利润合计表现为净亏损1097亿元、归母净利润亏损1458亿元,企业净利润和归母净利润增速的中位数分别为-36.0%和-33.9%。
    发布时间:2024-08-20 文章来源:第一财经
  • 万科A、华夏幸福、金地集团、*ST金科、首开股份等地产公司上半年净利润亏损超10亿元。地产龙头万科A预计上半年净利润亏损70亿元至90亿元,亏损金额将创上市以来同期新高,也是当前半年报业绩亏损最高的公司。公司亏损具体原因包括:房地产开发项目结算规模和毛利率显著下降、公司对部分项目计提了减值、部分非主业财务投资出现亏损、部分大宗资产交易和股权交易价格低于账面值。另一家地产公司华夏幸福预计上半年净利润亏损45亿元至50亿元,报告期内,受公司房地产项目结转节奏等因素影响,公司上半年房地产结转项目较少,公司结转收入下降,从而导致了净利润下降。以预告净利润下限计算,公司亏损金额是目前A股市值的1.17倍,这一比例在上述上半年净利润亏损的公司中排名最高。华夏幸福曾是地产龙头之一,巅峰期年度营收超千亿元,净利润超过140亿元,目前正在推进《债务重组计划》及《债务重组计划补充方案》。
    发布时间:2024-08-10 文章来源:数据宝
  • 涨停战场:金龙汽车封单资金居首据证券时报·数据宝统计,从收盘涨停板封单量来看,国中水务封单量最高,有44.31万手;其次是御银股份、大众交通、*ST金科,涨停板封单分别为18.24万手、17.65万手、15.21万手。
    发布时间:2024-07-25 文章来源:数据宝
  • 财联社7月24日电,*ST金科发布投资者关系活动记录表公告,公司战投引进有序推进。一是公司与长城国富置业有限公司于2023年6月30日签订《战略投资框架协议》后,双方已按协议约定成立工作小组,建立协调联系机制,并根据协议约定开展各项尽调及准备工作。目前,双方各项工作均按《战略投资框架协议》约定积极推进。二是金科股份于2024年6月25日发布市场化招募和遴选重整投资人公告后,管理人已收到中金资本运营有限公司参与重整投资的意向函。中金资本表示有意联合合作机构以重整投资人身份参与上市公司重整投资。三是与央国企战投也在积极接洽中,公司将在定期的重整进展公告中进行披露。目前,还有多家实力雄厚的投资人,包括央国企投资人也在积极洽谈中,表现出强烈投资意愿。
    发布时间:2024-07-24 文章来源:财联社
  • *ST金科在7月23日的投资者交流会上表示,公司战投引进有序推进。一是公司与长城国富置业有限公司于2023年6月30日签订《战略投资框架协议》后,双方已按协议约定成立工作小组,建立协调联系机制,并根据协议约定开展各项尽调及准备工作。目前,双方各项工作均按《战略投资框架协议》约定积极推进。二是金科股份于2024年6月25日发布市场化招募和遴选重整投资人公告后,管理人已收到中金资本运营有限公司参与重整投资的意向函。中金资本表示有意联合合作机构以重整投资人身份参与上市公司重整投资。三是与央国企战投也在积极接洽中,公司将在定期的重整进展公告中进行披露。目前,还有多家实力雄厚的投资人,包括央国企投资人也在积极洽谈中,表现出强烈投资意愿。
    发布时间:2024-07-24 文章来源:第一财经
  • 财联社7月10日电,*ST金科公告,预计上半年净利亏损15亿元-25亿元。
    发布时间:2024-07-10 文章来源:财联社
  • 此外,ST迪马、*ST金科等超过20家公司正在推进破产重整。另据统计,在今年以来30多家“摘星脱帽”公司中,大多数是通过重整实现的。 自救失败 值得注意的是,有的公司虽然积极自救,但仍锁定“1元退市”。 如*ST巴安曾公告称,公司董事长张华根拟自增持计划公告之日起6个月内,通过集中竞价方式增持公司股份,增持金额不低于人民币500万元,且不超过人民币1000万元。 之后*ST巴安一度在6月5日—7日上演20CM涨停“三连板”,但最终仍锁定“1元退市”。 因连续二十个交易日出现股票收盘价低于1元的情况,*ST巴安于6月18日发布了“公司股票将被终止上市暨停牌”的风险提示公告。 张华根本人也被上海证监局出具了采取出具警示函的行政监管措施。原因是2023年末,*ST巴安在对六盘水市水城河综合治理二期工程项目的长期应收款进行减值测试时,未能充分考虑合同利息争议及可收回性,减值准备计提不充分,导致公司2023年年报存在信息披露不准确的情形,违反了“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管理办法”。 此外还有如*ST洪涛、ST迪马等均采取相应自救措施,但仍最终锁定“1元退市”。 整体而言,按截至7月5日最新收盘价计算,A股均价为15.47元(前复权,下同),不足1元个股共31只(含1元),不足2元的个股共有220只(含2元),股价最低的是*ST保力,最新收盘价仅为0.11元。 照此来看,多家公司的“面值保卫战”仍在路上。
    发布时间:2024-07-07 文章来源:第一财经
  • 1
  • 2
  • 3
  •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