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五,cctv2做了一期节目专题:《资金“活水”加码资本市场》——A股迎来开户热,两融余额破2万亿元,创近十年新高。
虽然跟当年股市上新闻联播还有距离,但是央视专门做的专题报道给的时长更长。
这个专题片,除了报道“7月,A股新增开户数196.36万户,同比增长超70%”,以及“投资者活跃度明显提升”,中证数据有限责任公司最新数据显示,截至今年8月7日,A股融资融券余额为20131.22亿元,创近十年新高。其中,融资余额19989.08亿元,融券余额142.15亿元。两融市场中的个人投资者数量为754.44万名,机构投资者为50056家。还报道了“韩国投资者增持中国股票”:据韩国证券存托结算院最新数据,截至7月底,韩国投资者对中国股票的累计交易额已达55.14亿美元,超过去年全年水平。韩国投资者净买入规模排名前十的中国股票,集中于新能源车、互联网、人工智能以及半导体等科技领域的龙头企业。
其实,在今年3月的时候,就有“韩国股民爆买中国股票”的报道:数据显示,2月份,韩国投资者在A股和港股上的月交易额达到了7.82亿美元,比上个月翻了将近两倍。这不仅是自去年8月以来的新高,还远远超过了他们对欧洲和日本股市的投资规模。只不过,当时股市气氛没现在那么好,也不是央视报道,关注度没那么高。现在回头看,那些买中国科技股的韩国人肯定是赚钱了,所以,现在买中资股票的韩国人就更多了。在7月份的报道中,还罗列了韩国股民的购买清单:截至7月18日,韩国股民持有金额最多的港股为小米集团-W。过去一年,韩国股民净买入金额排名前10的港股分别为小米集团-W、比亚迪股份、宁德时代、阿里巴巴-W、老铺黄金、泡泡玛特、百济神州、三花智控、Global X 恒生科技ETF、优必选。
名单很熟悉是不是,难道那些牛股都是韩国股民推升的?
此外,随着中国股市持续上涨,《巴伦周刊》7月发文提到,空头们也开始重新评估中国股票的价值。根据海通证券的研究,从2月5日到7月18日,外资合计流入港股大约180亿港元。从结构上看,回流的外资主要以短线灵活型外资为主,而且稳定型外资在春节后流出的速度有所放缓,甚至一度出现净流入的情况。
还有,摩根士丹利预测中国将在2030年成为全球AI领导者。外资投资行为上,从原来的QFII等传统投资渠道也渐变到当前大行其道的ETF产品。国际资本对中国科技股表现出浓厚兴趣,加速布局人工智能等新兴领域。以中国海外互联网ETF-KraneShares为例,截至8月5日,该ETF资产管理规模为76.67亿美元,相较于去年年底的54.14亿美元增长超过40%。
外资看好A股,媒体已经多次报道了,这里不再赘述。
基金方面,今年虽然很少“日光基”,但是,限购公告渐渐多了起来。8月9日,中欧基金公告,葛兰管理的中欧医疗创新单日单账户限购10万元;邵洁管理的中欧科创主题也进行了100万元的限购。 这两只基金限购自8月11日起生效。显然,是今年创新药股价的大涨,让葛兰咸鱼翻身——时隔四年,葛兰再限购。
据媒体报道,7月以来已有近50只主动权益基金发布限购公告。绩优产品开启限购的原因,我想保业绩的因素更多一些,以免短期资金大量流入而摊薄持有人收益,保住头牌的吸引力。然后,才能在发行新基金的时候有更多的认购资金。
投顾姓名:蔡英姿;执业编号:A1120613090011 风险提示: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和学习使用,不作为买卖依据,投资者应当根据自身情况自主做出投资决策并自行承担投资风险。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免责声明:以上内容(包括但不限于图片、文章、音视频等)及操作仅供参考,我司为正规投资咨询经营机构,不指导买卖,不保证收益,投资者应独立决策并自担风险。